大多数教师都觉得高三复习课难上,特别是古诗文鉴赏这块专题。所谓鉴赏,包含“鉴”(即评价)与“赏”(赏析)两个方面。“鉴”就是要对内容、诗人的认识态度、诗的语言、技巧等进行鉴别;“赏”就是要欣赏出诗的语言、技巧、意境等的妙处。要达到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这一层面,必须进行强化性训练,训练寻找鉴赏古诗的切入口的能力。
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情感意蕴的含蓄性、思维的跳跃性,决定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很大。另外,高三各科都进入了复习阶段,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又是一个不亲不离、淡然处之的一个学科,那么,我们怎么在课堂40分钟内,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去复习呢?怎么运用“短平快”的手法,快速拿下诗歌鉴赏的复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呢?这样我们就先从学生应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对策,进行复习。
在正式复习之前先让学生理解意境分析的思路和答题模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不同的命题形式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①描述诗歌的意境;②概括意境的特点;③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 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众所周知,诗人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幻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诗时,我就尝试了这种方法,让学生还原《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想象诗的情境,把还原的情景绘制成图像,并用语言描述情境,分析把握诗的意境(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图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讨论后,我巡视作图情况,表扬优秀图画作品,请部分同学描述诗歌的情境。
最后我给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了极致;用暗淡阴沉的色彩渲染了秋日的肃杀与悲怆。难怪有人因这首词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还原出符号所指向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的意象与意境,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鉴赏活动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在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只有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才算真正读懂了诗。作为高三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