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县职业中专,江西 赣州 341700)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深入开展情感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将情感教育植入渗透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部分。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含义入手,深入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语文又有较强的文艺特点。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为了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往往很多教师是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群体本身的情感诉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情感教育,可以变主动为被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简言之,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何谓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其实也是教育实施的一部分,它关注的是学生成长学习过程的情绪情感与态度信念,尤其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情感教育是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引导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均衡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型人才。情感教育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切入点,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拓展延伸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其多样化的情感特点,不断强化自尊心和认知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情感倾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成熟期,情绪往往很强烈,甚至有不可控制性,加上其不稳定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感教育,首先要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人格态度,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实现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完美融合,提高学习体验的经历,实现德智双向均衡发展。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一)挖掘语文教材情感因素,开展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首先应从教材文本入手,教师在吃透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课本教材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时候,必须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通过适当的扩展与提炼,整合各种资源,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研究教材文本,挖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然后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实现情感共鸣。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课时,如果教师没能抓住机会渗透情感因素,这首诗就是一个简单恬淡的农居生活,一个素朴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如果教师能将情感渗入诗中,则会发现作者的情感轨迹,落魄中的旷达,贫穷中的富足,自适而不乏心酸,难觅污浊暗世中一个真正的隐者乐士。情感的渗透可以让学生进入流光溢彩的语文课堂,教师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不断感染和陶冶学生情操,使教学过程成为创造激情和享受情感的统一过程,达到情之所至、自然流畅的境界,真正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二)借助文章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把握作者真正情感态度的核心过程。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语言艺术,如果教师能够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进行教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打动学生,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世界中不停地接受知识熏陶和情感陶冶,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高。比如在朗读《春》中的一段文字,“‘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中引用的诗句要一字一顿读出韵味,而“母亲的手”和“抚摸”则要着重连读,语重而情深,才能让人感觉到母亲的情怀。个别词语和句子该重读就要重读,饱含着欣喜的感情和气满升高的色彩,能让学生感觉耳畔响起的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青春交响曲。在生动形象的朗读中,学生逐渐进入角色,仿佛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并且在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深情得当的朗读是连接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感情的桥梁。朗读让语文教材变得更加生趣盎然,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三)创设有效语文情境,丰富学生情感认知与想象力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极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也谈不上艺术的创造性。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带动学生进行想象,把学生带入不一样的意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讲读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其中写扬州萧条之景和主体怆然之怀,全从侧面着笔,意境极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中战争创伤后残破萧条的古都时,破败的城池与烧焦的树木,似乎能够听到清寒“角声”回荡在“空城”,觉得城池、树木都“犹厌言兵”,其荒凉残破不言而喻。然后联想到杜牧“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将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不难想象作词者那难以言表的悲怆深情。通过声、色、形、态等感官意象强化心理感受,通过贴切的情感认知与丰富的想象,学生能很快进入作者当时的情境,对词人的心里感受能有更强烈的体验与理解。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一种随着知识输入而不断融入人的想法的教育方式,它通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行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用一种情感的浸润和愉悦来传递教师所教的知识。所以,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教学资源,将健康真挚的情感融入到自身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不然感染和感化学生,挖掘其内心的良好情感体验,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浅议高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2]陈忠川.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08,(36).
[3]吴玉霞.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1,(02).
[4]张江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探讨[J].成功(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