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地全面展开,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一些具体的问题值得各位数学教师深思和探究。下面本人就自己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一个粗浅分析,希望各位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一、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1、观念的问题
(1)教师的观念。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了消极的知识容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必然使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很自然地还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再者,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主管部门,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因此,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
2、课堂上的问题
(1)备课不充分的问题。情况一:过去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教导”学生,往往为是否教会了学生某一种解题方法而悲喜,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情况二: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动起来后,自己就可以“解放”了。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3)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3、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初中课改的基本对策
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力,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2、加强教研
教研是新课改的根本出路,尤其是多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灵活、方便的校本教研既能节约时间、经费又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将“四个一”的新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即教师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作为一个制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在教研上舍得花时间,必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各校的教学质量。
3、加强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研究和创新的态度,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4、狠抓课堂管理,构造高效率的课堂
主要抓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 “活”而无效的现象。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行”。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必将取得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