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课堂发挥出最大效益。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是如此。怎样做到趋利避害,是课改中我们要反思的最大问题。 【关键词】 导学案 教学 角色转变 课改 课改春风又一次掀起热浪,导学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高效课堂的大形势下,我市教育局要求推广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想法,仅供参考。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1],以前观摩其他学校公开课时或多或少接触过。我认为很好,对学生来说是个充分的锻炼,对老师来说是个很好的改革 : (一)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导学案”的使用, 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或共同讨论问题,获得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教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三)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 “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 (一)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按部就班地使用统一的导学案 ;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完完全全地按照导学案来实施课堂教学,且过程一样、作业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地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这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新的课型的确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空间,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很多发展的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 (三)在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发表提问的机会就更少。学习上很是被动, 久而久之, 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玩耍的场景,以此有正当理由获得了说话的机会,话说得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 (四)课堂环节多,不利于自主发挥。尤其是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 ;大量使用导学案,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收效与之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相反。 总之,导学案的设置目的是好的 :使学生在课前自己动脑筋独立完成预习提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关键是怎么设计?怎么用?内容更重要,收效最关键。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拙见,说出来和大家切磋一下 : (一)精 导学案在量上不要泛滥,要精心设计,精简过程,精化内容,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二)简 在质上下功夫。导学案上不必要写得太多,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不应把思路统统设好,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盲目地跟随着,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和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阶段更有主见,不太喜欢别人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所以我认为要“简”。以“简”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思维方式。 (三)多 即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不同学校、 不同学生、 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科学取舍,方能凸显其应有的作用,彰显其应有的功效。 (四)奖 是不是应该考虑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给他们也公布公布成绩、排排名、发发奖状、发发奖励、大会领领奖,大肆表扬一番,让他们有机会在众人面前介绍小组学习经验,从而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用行动告诉他们 :只要组内齐心合力,共同进步,即使成绩不够理想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荣登领奖台,以增进共同学习、互相监督的凝聚力。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靖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