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学是师范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对师范类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当代教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学教学的关键。笔者在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学习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就教学方法来说,流派纷呈,理念杂多。面对这肥沃的理论土壤,我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高师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理论与实际融合,形式与内容交汇,从运用与操作的层面上理解与吸纳教育学知识。
一、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这一新变化,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他们对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人的研究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相关的知识,更离不开有指导的训练。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普遍较低,与师范院校不够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教育学教学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根据教育学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改,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专题研究性学习使高师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学生思维得到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进行合作学习,让师范生的合作理念成为指导未来教学的思想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需要个体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的竞争意识过强,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的现状。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找出疑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自由产生召集人、组长、记录员、以8人为一组,围成“O”型,成员主动亮出自己的疑点、问题,进行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同学们时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时而“和平共处”、达成共识,待每个成员的疑点、问题都发表出来后,全组成员就疑点的多少,问题及策略的新颖性、科学性、具体性等条件,评选出该小组的三个最佳动脑奖,并说出评选的理由及提供的有效策略。此过程是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一些深远广阔的珍贵思想由此而生,也是不同思想、观点相碰撞、撞击出五彩缤纷的“火花”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每组自觉产生一位讲解员,作为本组代表,充任教师角色,面向教师与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合作探究结果,可以是本组评选出的最佳问题或最有价值的疑点,也可以是受本组成员思路启发,经过本组成员共同研讨一致认同的观点,最后根据以上评选最佳动脑奖的标准,评选出两组最佳合作动脑小组。交流结束后,要求把个人、小组的有关材料一同交给老师,以便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参与过程与努力程度。参与的过程、努力程度与评选的结果不仅与学生平时表现挂钩,而且把它作为评定期终成绩的重要依据。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精彩之处掌声不绝,疑惑之时双眉紧蹙,观点一致时频频点头,报以微笑。组与组之间既暗中相互较量又明里鼓励、欣赏,形成一种既合作交流又比赛竞争的良好氛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集体精神的显露,更是个体、集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价值体现,是一个成就自我,帮助别人的过程。学生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观点、看法,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同学交流了思想和感情,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与友情,更深刻地体味出“同舟共济”的现实意义。[1]
三、运用自由演讲等形式,让师范生口头表达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教师与其他科研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必须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备的条件。语言优美,饱含感情,语速适中,重点分明,抑扬顿挫,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实现知识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为此,在教育学课堂上,每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自愿或轮流到讲台开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创造活动。其要求有三:(1)自由。形式不限,如可采用演讲、唱歌、朗诵、绘画、书法等形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介绍影响自己最深的教育名著,可介绍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也可展示自己在板书和画简笔画等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特长、爱好。平时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有专业的敏感性,善于从报刊及文学作品中发现并摘抄有关教育方面的名言警句,尤其要关注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非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如爱因斯坦、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他们的见解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形式既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2)创造。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标新立异,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先找出自己的亮点,再按照周密的计划,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3)限时。时间限于5分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表现自我,时间虽短,但在竞争的气氛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活动完毕,教师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学期末评出优秀范例。如有可能制成录像带放映出来,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学生以自愿的心态投入,让学生在不经意打造的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从而真正掌握教育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教师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如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及绘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四、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师范生通过实例尽快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大体属于应用学科,本身来自于实践,所以具有采用案例教学的先天优势。一旦确定某项教育内容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便可以着手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步应确立教学目标,尽可能使目标表述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第二步选择或组织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师范教育的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2](P.6)一个好的案例是能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参与,这种参与从课程设计以后便开始,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诸如在学生方面分析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使学生乐意参与案例教学,成为一个积极者,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思考,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这是学生准备案例学习的两种水平。在教师方面涉及内容的掌握,诸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的把握。
在教学实施阶段,案例的讨论是核心部分。首先在开始阶段,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其次,师生共同对案例中的论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甄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并据此尝试性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后两个阶段分析的基点。再次,便是备择方案的讨论,备择方案可来源于学生前一阶段的讨论,也可由教师建议提出,这视学生发展情形而定。讨论时有时需进行几轮分析,预先削减其中的一些不适宜的方案,然后对比分析相对适宜或适宜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实施阶段是最佳方案在实践的延伸,学生可依前面所确立的方案作实施计划。这对学生教育实践性价值观、实践技能技巧的初步形成有很大帮助。
总体而言,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助于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但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参与。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尤应引起重视。
文章系“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校级课题”。
参考文献:
[1]严启英.“自学—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微探[J].广西格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