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一种言语活动,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过程;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有效阅读,汲取方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汲取有效写作方法的最佳通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浮现于脑海,跳出来供你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地运筹帷幄,进而标新立异,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毋庸置疑,多读的确是通向学好写作的一条成功之路。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一篇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学完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这篇作品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学生纷纷表示这种“以小见大”写法的确值得借鉴;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这种写法的特点和妙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宜。这样,在学生掌握了“以小见大”的传记文写法(散文写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来进行创作。
二、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将所见所闻经过加工用于习作却是个难题,我们到底怎样来观察生活呢?简单地说,就是:“耳闻目染”,即一看二听。如,观察就要做到细致入微。所谓观察细致,并不是说在观察时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他人、他物的不同之处。每一个观察对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每个人在说话和做事时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观察得越深入,停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就越清晰、深刻,描述得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同时,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所以为了寻找观察对象的不同之处,观察时应注意比较。比如:观察某一位老师时,可以重点观察他在不同情绪时(生气时、开心时、严肃时)不同的语言、动作、精神状态等等。只有通过对比,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生动、立体。在观察一段时间之后,要求按照之前提出的要求书写观察日记。在学生动笔前,应着重强调,描写人物时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切忌面面俱到。例如:一位同学在描写李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这样写到:“我是语文课代表,与李老师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我发现她的眉毛和眼睛很有特色,长得像两条双曲线,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一……”她在写李老师上课时,还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她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三、赏识激趣,提升能力
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在比较愉悦的情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努力的方向。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写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写作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稍加整理装订成小册子,让学生互相传阅,这样既激励了这些优作的作者,同时让其他学生能及时汲取同学的长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此外,在指导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细节刻画,画龙点睛。初中生要求能够写比较规范的记叙文,因此要注重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现事情发生时特有的情境,精妙地刻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有时细节甚至能成为整篇作品揭示主题的关键,但根据写作实际,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项训练。比如,让全班学生描写班里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标志性动作……然后再进行篇章综合训练,让大家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去描绘这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这种由零散到完整的训练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细节描写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遣词规范,顺理成章。写作时的遣词造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反映,让学生通过练习懂得写作时要推敲字词,巧用修辞。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提升境界,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如果写说理性的文章,还要讲究“理顺”,俗话说得好:顺理成章。而说理恰恰又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通过指导,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加深对记叙文中“理”的作用认识,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演绎、对比、推理等说理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和实例中活跃思维、揣摩体会。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到底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思考、写作这四种能力,这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劳动,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睿智,想尽各种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坚持这样做了,我们学生的作文就一定能“活”起来,我们的习作教学也一定能“活”起来!